中国吉他小镇,新生力量与新音乐之声

中国“吉他小镇”的新生与新声
近年来,随着中国音乐产业的蓬勃发展,吉他这一乐器也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具有特色的小镇应运而生,它们以吉他产业为核心,形成了独特的“吉他小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位于浙江省金华市的“吉他小镇”。
一、吉他小镇的诞生
金华市“吉他小镇”位于婺城区,是一个以吉他产业为核心,集生产、销售、研发、培训、旅游等于一体的小镇。该小镇的诞生,源于当地政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实施“一镇一品”战略,将吉他产业作为重点发展项目。
二、吉他小镇的新生
1. 产业升级:吉他小镇通过引进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提高吉他生产水平,推动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同时,小镇还积极拓展产业链,发展吉他配件、吉他培训等相关产业,形成完整的吉他产业生态。
2. 创新驱动:吉他小镇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吉他产品。此外,小镇还举办各类吉他比赛、音乐节等活动,为吉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3. 人才培养:吉他小镇与高校、职业院校合作,开设吉他专业,培养吉他制作、维修、演奏等方面的人才。同时,小镇还定期举办吉他培训班,提高当地居民的音乐素养。
4. 旅游发展:吉他小镇将吉他产业与旅游业相结合,打造集吉他生产、销售、体验、

相关阅读延伸:中国“吉他小镇”的新生与新声

鄌郚镇中心道路上的吉他造型雕塑。昌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华社济南9月14日电(记者张力元 张武岳 张昕怡)若在山东潍坊的昌乐县鄌郚镇听到动感十足的电吉他声,不必感到奇怪,这声音已经在小镇响了30年。

制琴厂的广告牌、体验吉他DIY的标识、吉他音乐节的海报、吉他造型的雕塑……在鄌郚镇的中心道路上,吉他元素随处可见。

鄌郚镇经贸办主任周伯鹏介绍,20世纪70年代初,为了摆脱单一的农业种植结构,昌乐县创建了一家乐器厂,主要生产二胡、笛子等民族乐器,但当时物质条件匮乏,乐器销量很低。

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的工人们在制造电吉他。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改革开放后,乐器厂迎来了发展的机会。1991年春天,在中国东部沿海城市青岛举办的一次经贸展销会上,来自韩国的乐器经销商发现了他们制作的乐器,并提出合资办企业生产吉他,之后,县里有30多人报名去韩国学习吉他制造技术。

“学成归来的人成了企业的技术骨干,后来他们又各自办厂,产业就起来了。”周伯鹏说,“从未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农民逐渐成长为制琴的行家。”

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建军就是其中之一。张建军的公司月产一万把电吉他,订单多到排到了明年。“电吉他从原木到成品只需要一周,制琴工序一半由机器完成,一半由手工完成。”张建军说,“工人们虽然学历不高,但这么多年也都懂一些吉他的知识,知道‘哆瑞咪发’。”

昌乐昌韵达乐器有限公司的工人在制造吉他。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如今,鄌郚镇拥有乐器生产制造及供应商配套企业近百家,年产电吉他约80万把,产品远销美国、澳大利亚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超过10亿元。

随着乐器产业的蓬勃发展,靠制吉他谋生的人开始对弹吉他产生兴趣。迪生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迪前几天在工厂大厅里搭建了一个舞台,方便他的学生们上去演练。刘迪今年39岁,办厂10余年,由于被问“吉他怎么弹”的次数太多,今年年初,他主动创办了吉他培训班,免费教工厂员工及员工子女弹吉他,学生中年龄最小的12岁。

“鄌郚镇跟别的地方不一样。在我们自己的舞台上,弹奏会、演唱会说办就能办,谁都有机会当主角。”刘迪说。

迪生乐器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负责人刘迪在自弹自唱,他的身后就是前几天刚搭建好的演出舞台。新华社记者 张力元 摄

当吉他从“洋玩意”变成“好朋友”,音乐带来的快乐得以蔓延。鄌郚镇中心小学每班每周都有一节吉他课,这门课的设置不是为了考级或比赛,而是老师们相信有音乐陪伴的童年是美好的。

“学校的吉他教室常年向学生开放,爱弹琴的学生一有空就会来,读书声和吉他声成了校园的‘二重奏’。”学校校长刘江休说。弹唱《童年》是学校不少学生的“看家本领”,刘江休每次听到这首歌都会在心里跟着应和。

鄌郚镇生产的电吉他。昌乐县委宣传部供图

不仅如此,借助中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东风”,越来越多的鄌郚商人把目光转向了电商。昌乐县电子商务协会副会长李华波介绍,鄌郚已经形成了链条完备的乐器产业体系,目前,镇域内从事乐器电商、微商销售的有160多家,年销售额达2亿元,通过跨境电商出口的电吉他份额占全国的三分之一。

当地人这样形容与吉他的缘分:“鄌郚”这两个汉字都是有“耳朵”的,注定了他们与声音有缘。

发布于 2025-06-30 04:16
收藏
1
上一篇:吉他初级入门指南,轻松掌握弹奏技巧 下一篇:工业化浪潮中的吉他传承,揭秘事物质感与时代匠人的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