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强乐器产业,探秘从量到质的飞跃之路

武强乐器产业是中国河北省武强县的一大特色产业,以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而闻名。从量到质的转变,武强乐器产业经历了以下几个关键阶段:
### 1. 量的积累(改革开放前)
- "起步阶段":在改革开放前,武强乐器产业主要以家庭作坊的形式存在,生产规模小,产品种类单一,主要生产笛子、笙等民族乐器。 - "政策扶持":在这一时期,国家对文化产业的支持有限,但武强乐器因其独特的工艺和市场需求,逐渐积累了一定的生产量和知名度。
### 2. 规模扩张(改革开放后)
- "市场开放":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对民族乐器的需求增加,武强乐器产业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 "规模扩大":家庭作坊逐渐演变成规模化的企业,生产设备和工艺得到了升级,产品种类也日益丰富。
### 3. 质的飞跃(21世纪)
- "技术创新":21世纪以来,武强乐器产业开始注重技术创新,引进现代化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 - "品牌建设":企业开始注重品牌建设,通过参加国内外展览、参加比赛等方式提升品牌知名度。 - "人才培养":产业重视人才培养,与专业院校合作,培养技艺精湛的工匠,为产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 "质量提升":通过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的全过程质量。
###

相关阅读延伸:探秘武强乐器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探秘武强乐器产业从量到质的转变——

乡间流淌出的“世界音符”

图①、②:工作人员在对乐器进

行终端整理。 苏小立 摄

“南有周庄,北有周窝。”走进武强县周窝音乐小镇,目光所及处,各种音乐元素融于当地建筑的一砖一瓦中,错落有致,浑然一体。在这里,几乎人人都可演奏一两首音乐。“最早就是铸造黑管(单簧管)的零配件,用锉刀锉,用砂轮磨,庄稼人干技术活,不容易。”1989年,曾为天津管乐厂制作零配件的陈学孔选择回乡创业,开办了一家乐器厂。自此,周窝渐因音乐声名鹊起。武强,也因周窝而被世人越来越熟知。“现在30秒就能生产一个小号立键,1分37秒能同时加工6块小提琴面板。”经过30年发展,如今陈学孔的企业成长为一家集生产、研发、销售于一体的龙头企业。像陈学孔如此规模的乐器生产厂家,在武强县不只一家。目前,武强县拥有乐器生产企业51家,其中西管乐器产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畅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现了西洋乐器产品全覆盖、销售全球化,这里生产的产品主要包括吉他、提琴、低音号、萨克斯等7大系列、400多个品种。一条集乐器生产制造、物流配送、人才培养、创意创作、音乐展演为一体的国际性全产业链条正在武强形成……

●“金音”玉振奠基础

武强乐器产业起步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当时,可谓是一张白纸,厂房、资金、技术、设备、人才等等都没有。一群敢想敢干、敢闯敢拼的农民一干30多年,用种五谷杂粮的双手制造出了精良的西洋乐器。

“没摸过吉他”“不知道什么是萨克斯”“黑管?没听说过”……在采访中,记者发现许多农民进乐器厂前,与乐器可谓是相看两不“识”。武强县第一家乐器企业通达乐器厂(金音乐器集团前身)成立于1989年。企业的两位创立者周国芳、陈学孔都是农民,前者之前干的是水暖,后者只是生产过乐器零部件。

陈学孔对第一笔订单记忆犹新。当时,企业接到了生产单簧管的单子。可高兴劲还没过,大家就傻了眼:桌子上面密密麻麻摆满了单簧管零部件,每一个都用数字标号,竟然从1排到了100多!不少零部件呈“S”“Z”形状,极不规则。连单簧管都没见过的农民员工依葫芦画瓢,没有模具,他们就用锉刀锉,用砂轮磨,用锯子锯……

企业员工的奉献,换来的是一个从业人员达2600人、2017年销售收入达到7.4亿元的产业。武强西洋乐器的名气也越来越响,产品中85%以上出口欧美市场。

“金音成功,是因为紧跟国家政策。”陈学孔说,政策是国家召集经济界的精英仔细研究后制定的,肯定错不了。如果超前了那应该是走了捷径或歪路;如果跟慢了,就没了市场,都不能长久稳定发展。

而跟随金音壮大起来的,是13家配套加工企业和乐器产业的技术工人。武强每个村都有人在金音上班。近30年,差不多是一代人的更迭,可以说,金音为武强培养了一代乐器产业工人。

引导企业与日本雅马哈乐器公司开展对标,聘请清华大学专家对公司进行管理诊断和改进提升,推动企业提档升级。金音集团由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乐器加工厂发展成为旗下拥有8家子公司、年销售额达到4亿多元的乐器集团,先后被确定为全国管乐生产基地、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文化出口重点企业等,“JY”商标被评为“中国驰名商标”,成为全省西洋乐器企业中首个国家级商标。在金音集团的辐射带动下,武强乐器产业实现了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跨越,仅围绕金音集团发展起来的配套加工企业就达到13家。

●“以商招商”聚产业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在金音集团这一龙头的辐射带动下,武强县乐器产业迅速裂变,实现了由“独奏”到“合奏”的喜人局面,各类与乐器制造相关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一个国际性西洋乐器产业板块正在这片土地上迅速隆起。武强乐器产业有了更为深厚的根基和广阔的前景,也具有了吸引世界目光的实力。

通过思想交流、外出参观等举措,引导现有重点企业老板解放思想,强化“引来一个客商,就是引来一个伙伴”“引进一个企业,就是树立一个标杆”“引进众多企业,可以实现聚集共赢”的意识。为此,在县经济开发区规划建设了占地3平方公里的乐器文化产业园,累计投资6.5亿元完成了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变‘招商’为‘商招’,由金音集团主动引进世界最大的乐器经销企业之一——德国盖瓦公司落户武强;通过盖瓦公司,引进了意大利迪恩迪画业公司……”武强县相关负责人介绍,金音在产业园内建设了中小乐器企业孵化园,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厂房,并通过对外租赁产生效益的模式,吸引国内外中小乐器企业聚集。

如今,武强乐器产业已由原来金音集团一家企业,发展成为聚集国内外51家乐器知名企业的产业集群,其中世界顶尖乐器企业3家,乐器产品由原来的4大系列扩展到7大系列,出口由原来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扩大到80多个国家和地区。

同时,与中国乐器协会、中国音协管乐协会和中央音乐学院合作,投资11.5亿元,建设了全国第一家音乐教育服务联盟示范基地,重点建设了音乐教育培训中心、体验中心两个板块,着力打造“音乐教育培训+线上线下销售+音乐活动交流+乐器新品研发+创业创新服务”全产业链条。目前,两个板块全部建成,到基地参观体验游客超过30万人次,培训音乐人才4000人次。特别是将音乐教育与扶贫脱贫结合,对贫困户组织开展乐器维修、配件加工、网上销售、乐器演奏等技能培训,目前已累计培训贫困群众917人,人均年增收3万元以上。该基地被评为全省旅游扶贫示范项目。

●从“学艺”到“竞技”

自主创新是金音崛起的另一个法宝。金音乐器集团始终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坚持每年拿出不低于公司收入30%的资金投入产品研发,不断提高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先后与国内29所音乐院校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并在美国纽约与布鲁克林大学共同创办了乐器研究所,使公司产品的关键工艺技术始终保持在国际先进水平。他们还与电贝司行业的世界第一品牌德国握威、美国凯利金等国际大型公司合作,投资400万元引进国际上最先进的设备,新建和改造了5条生产线,基本实现了数控流水线自动化加工生产。

武强乐器企业利用技术创新、人才创新和理念创新,实现精美乐器的更新换代。在生产技术和产品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武强乐器人已将赶超目标定在了西洋乐器优势地乃至传统产地。

乐器产业园引进的3家顶尖乐器企业德国盖瓦、美国赛西里欧、德国博兰斯勒,不仅生产、销售能力世界一流,研发能力也在全球独占鳌头。武强乐器企业则与美国康-塞尔玛乐器、施坦威钢琴等国际名牌以及中国乐器协会、中国吉他学会、清华大学、北京乐器研究所等30余家科研院所机构建立了长期产品开发合作关系,每年研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100余项。目前,园内产品所拥有的世界性专利达110多项,其中盖瓦公司有23项。

武强嘉华乐器有限公司是德国GEWA乐器重要生产基地,在嘉华公司内,经理于秉勋拿起一把小号,骄傲地说:“目前,我们可以生产巴哈小号了!”由于企业开拓创新,积极与世界先进企业交流合作,学习先进生产理念,产品质量得到了飞速发展。以前一把小号只卖300元,升级后,每把价值3000元以上。公司的机械化生产率已达到70%,且排放达到了零污染。目前,公司在新技术推动下,正在研发和投产数码钢琴、电子鼓、电声提琴和电吉他等产品。公司已成功申请33项国家专利,其中25项实用新型,5项外观设计,3项是发明专利。特别是企业自行设计的DC系列爵士鼓,在德国荣获了工业设计奖红点奖,是目前打击乐器行业唯一获此殊荣的产品。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走过了学习、模仿道路的武强乐器产业,有了技术创新助力,竞技能力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武强,既能领略中国北方农村的淳朴厚重,又能饱览西方现代音乐元素。乐器产业跨越发展的交响曲已经吹响,武强县乐器产业特色发展的美妙乐章必将华丽奏响“世界音符”。(记者杜将 通讯员苏小立)

来源:衡水晚报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

发布于 2025-06-29 21:14
收藏
1
上一篇:探访“乐器之乡”武强,西洋乐器生产基地的韵味与匠心 下一篇:夜愿狂潮!上海金属党今夜黄浦上空燃烧节奏引爆无眠之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