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有一位学琴者向我咨询,说自己演奏时的节奏感不好,演奏时经常“跟不上”。
然后向我发来一段演奏视频。视频中,她的电子琴还开了节拍器,是均匀的鼓声在衬托。
我对她说,把节拍器关掉,先不用开。每天多听你正在练的作品,听别人的示范演奏,听到会哼唱的程度。
她疑惑:我节奏感不好,不应该通过节拍器多“辅助”练习吗?
我,节拍器能够“辅助”的,是本身就具备一定节奏感、通晓乐理、视唱知识的学琴者,是在这个基础上再做“强化”,而不是把“没节奏感”的学琴者,变得“有节奏感”。
所以你演奏时开着节拍器,会感到很吃力,很紧张,永远也“跟不上”。
对于没学过乐理、视唱知识的学琴者,宛洛不建议使用节拍器练习。
那是否意味着,节奏感永远也练不好了?并不是,同样也能练得越来越好。
合理的练法就像我上述所说的那样,多听示范演奏。如果练的是一首歌曲的旋律,也可以去听原版的演唱。
这种学法与练法,其实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口传心授”教学法。乐器老师通过现场的示范,让学生直观感受演奏出来的旋律、节奏、音色等内容,然后通过记忆,把老师奏过的每一个乐句,给记住,学生再通过乐器,给“模仿”出来。
所以古代的好多作品,都没有乐谱传世,因为全部都是这样“手把手”教会的。
而正是因为“弱化”了乐谱的作用,所以对于目前乐理、视唱能力薄弱的学琴者来说,“口传心授”法反而更加适合,更能够让自己顺利练会曲目。
听别人的示范演奏、演唱,就是先往自己头脑中“灌内容”的过程。先让自己形成较准确、较清晰的“肌肉记忆”,也就相当于有了大致的演奏“框架”。
这样在接下来的演奏中,也就可以按照记忆中的“框架”,往里面“填充”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