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威海花饽饽匠人扬名海外,月销售额突破百万

山东威海的花饽饽是中国传统面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技艺闻名。近期,威海花饽饽走出国门,受到国际市场的欢迎,饽饽匠人一月销售额高达百万,这一现象充分展示了中华美食文化的魅力和活力。
花饽饽,又称面花、花糕,是山东威海的传统特色食品,历史悠久,工艺讲究。匠人们将面粉揉制成各种形态各异的花饽饽,如莲花、牡丹、寿桃等,不仅造型美观,而且寓意吉祥,深受人们喜爱。
以下是威海花饽饽走出国门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1. "传播中华美食文化":花饽饽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中国美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 "促进文化交流":各国消费者在品尝花饽饽的过程中,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民俗等文化背景,增进相互了解和友谊。
3. "带动地方经济发展":花饽饽出口带来经济效益,有助于提高当地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4. "提升品牌知名度":威海花饽饽在国际市场的成功,有助于提升中国食品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5. "促进产业升级":面对国际市场需求,花饽饽产业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总之,威海花饽饽

相关阅读延伸:山东威海花饽饽走出国门!饽饽匠人一月卖百万

在山东胶东地区,饽饽是最常见的民间面食,用料普通,但工艺精致。放在眼里是艺术,搁在嘴里就是美食。

年年有余、财源滚滚(刺猬)、福禄双全……从结婚到生子,从过年到过寿,300年来,饽饽陪伴着威海人生命中每一个重要的时刻。

老人过寿用“寿桃饽饽”,小寿桃众星拱月,寓意老人多子多福,更为讲究的寿桃饽饽还会添加松鹤延年、富贵花开的元素。一个寿桃,百般心意。

婚庆喜事少不了“龙凤饽饽”,龙凤上游盘绕,梅兰竹菊下游点缀。饽饽的每处细节都极尽考究,一朵菊花几十个花瓣,每一瓣都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汪疃花饽饽非遗传承人于日芬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做花饽饽,象征来年年年有余,这是胶东人的习俗。

饽饽的主料就是家用的面粉,加上鸡蛋、牛奶调味,和成光滑的面团,在一双巧手里捏捏团团,简单几个步骤,就有了花样。先进发酵箱,再进蒸笼。这一进一出,饽饽就出锅了。隔着一团蒸汽,离远看,它是大馒头,离近看,就是造型各异的花饽饽。

于日芬是威海一带有名的饽饽匠人,她说,民以食为天。吃要代代吃,这代人吃,下一代人也得吃,所以她选择了这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路。还没到元旦,她已经接到了来自浙江的春节饽饽订单。春节期间也是饽饽的订购旺季,去年一整个腊月,于日芬手里的活一日没停,短短30天,她卖了120万块钱的花饽饽。近处的有威海本地的订单,远的甚至到了俄罗斯、阿拉伯。

于日芬的第一个国外的客户来自韩国。她去医院里看望一个朋友,带了一箱饽饽。朋友在医院一打开,病房里的韩国老板就被花饽饽吸引住了,一下子定购了160箱。这第一笔来自国外的订单,让于日芬意外又惊喜:“咱现在都能出口了,咱的胶东花饽饽。真是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了。”

走出国门的花饽饽也让于日芬犯起了琢磨:她一个人就能把饽饽卖出国门,如果多一些人来传承这门手艺,带来的效果岂不更好?于是,她开始广收徒弟。几年下来,于日芬的徒弟早已遍布全国。每逢周四,于日芬都会免费接待威海各个学校的孩子们体验饽饽工艺和文化。

孩子们的学习也给于日芬带来了灵感,时代在进步,饽饽也得进步。花饽饽不光要有传统意义,还得能卖萌。于日芬笑着说:“咱不能老停留在老辈子传统的做法上。必须得更新。再就是全国各地这么多徒弟,我要再不创新,就要被徒弟拍在沙滩上了。

发布于 2025-06-29 00:15
收藏
1
上一篇:抄书第3天感悟,李克勤月半小夜曲歌词中的情感共鸣 下一篇:于日芬巧手“蒸”出村民幸福生活,花饽饽背后的乡村振兴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