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意拳之中,外三合有所谓“手与脚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之论。实际上,手脚、肘膝之合,皆难以脱离肩胯之合。当“肩与胯合”达成,其余环节自可随之相合。
于形意拳的修习过程中,肩与胯乃是两个相互作用的重要大关节。若缺失了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身体所蕴含的螺旋劲、拧劲便失去了存在的根基。
从肩胯的功能方面而言,其既能拧转,又可裹肩裹胯,还能够上下折叠。当肩部扣合时,能够带动背部;当胯部弯曲(尾闾前翻)时,则可以拉起脊椎。二者相辅相成,恰似一张蓄势待发的大弓。
故而,胯与肩除了能生成拧劲之外,更为关键的是,它们亦是背弓劲力的根源所在。
胯,可细分为“横胯与纵胯”。所谓横胯,当我们行走之际,若借助胯部带动双腿朝前移动,此时运用的便是胯部横向拧转之力。练过拔胯的人想必深有体会,胯部若修炼到佳境,能够持续不断地反弹,且动作的速度极为灵动敏捷。
胯,作为人体上下半身连接的关键部位,在武术运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能够将胯部的力量和灵活性充分开发和训练,那么在实战中就能发挥出意想不到的效果。当胯部经过长期的针对性训练后,在那一惊一诧的瞬间,也就是在与对手交锋的关键时刻,胯部能够像一台精密的发动机一样,连续不断地弹出强劲的力量。这种力量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带动着腿部迅速地换步进攻。其速度之快,往往令人惊讶不已。想象一下,在激烈的对打场景中,对手还在犹豫下一步的动作,而你却能凭借胯部带动的快速换步,瞬间出现在对手的身前,给予其致命一击,这种速度上的优势足以让对手防不胜防。
在形意拳的趟步中,这种“纵胯”往往是你起腿发劲的源泉所在,且这样的腿踢上去,合着“内脏”起落,形成了具大的整体“提坠”劲,可以伤人于无形。吃上一腿,有直透骨髓的感觉,骨头都会被踢麻,甚至踢断。在肩,则要合肋,折肋才能压肩,所以肩也跟胯一样,既有平转,也有纵向的转。同是折肋的幅度够,则可以带动内脏的翻滚,形成“翻江倒海”般的整体翻浪劲。所以,在练习形意拳鹰捉起落钻翻的时候,动的不是手,而是你的肩,是你的肋,是你的内脏。《逝去的武林》中扑着身子打人就是这个道理,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劲。当你的肩与胯,联合起来运动,就形成了翻浪劲。后浪推前浪,源源不断。形意拳是真正的实战拳法,打人是非常直接的,没有任何的拖泥带水。用上了身体所有的劲力,包括人体自身的重量。出手速度的快慢,直接影响了打击的效果。所以,我们要让自己出手如箭,每一手都像用弹弓打出去一般,手到瞬间,身体速度跟进。打人要做到“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起如箭落如风,追风赶月不放松。只有这样的拳,才可以做到“打人如拔草”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