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想了一下,自己小时候在学乐器、在练琴时候的一种感受。
当我遇到那些音符较密集,节奏较复杂,并且整体速度较快的乐句、乐段时,不管怎么练习,到最后仍然是不清晰,甚至带有错误的状态。
小时候我的启蒙老师,说的最多的也是“慢练”二字,但那时候的我,一直停留在“知道却做不到”的状态中。
每次练琴时,也想着要慢下来,但一看到稍难一些的乐句、乐段,整个人就不自觉地“慌”了起来。
身心一“乱”,慢练不再,自然练出来的效果,屡次不甚满意。
稍微长大点之后,学会使用了节拍器,但演奏时,仍然伴随着慌乱与紧张,“瑕疵”、错误,照样存在,挥之不去。
直到最近几年,当了老师之后,通过日常的练琴以及教学上的思考,加上常年写作带来的想法上的梳理,我不仅解决了这一问题,还发现了一个“秘密”:
慢练,其实是需要“基本功”的,具体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①在慢速度中,控制用于演奏的身体部位的能力
很多学琴者,包括小时候的我,之所以做不到慢练,就是因为身体还“控制”不了。
那些用于演奏的身体部位,比如手指、手臂,可能暂时还做不到一个动作、一种力度,保持更长的时间。
这就导致了,我们想要用更慢的速度去练时,明明也知道慢练的好处,也明白必须要从慢速度中练起,可一旦到了具体的演奏动作时,由于保持不住,耐力不够,使得自己总想快点结束这一姿势,完成这一动作。
无形之中,就会使得你的练习,越奏越快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学琴者可以“快练”,却做不到慢练的原因。
其实能够“练快”,也只是“假象”而已,毕竟缺少由慢到快的“精细”过程。快得并不清晰,甚至并不正确。
怎样才能增强身体部位的控制能力,使其适应慢练的过程呢?宛洛的经验是,从简单的作品开始适应。
也就是那些谱面内容,看上去不复杂,不会令自己感到紧张的作品,从这开始适应慢练,比较好控制。
而且练得多了之后,你已经习惯于拿到新作品后,先压住“速度”了。这时再面对稍复杂一些的曲目,用于演奏的身体部位,也确实得到了锻炼,可以有效“控制”住速度了。
②练习心态上的耐心
这一点,我小时候很是缺乏。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事情的变多,我的耐心也在增加。
很多学琴者之所以慢练“失败”了,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等不起”。
但凡有过做成点什么事情的人都会明白,任何有点难度的事,都需要过程,都需要一个“从慢到快”的过程。
开始时之所以要慢,就是因为自己是初学者,要给自己一个身心适应的机会与时间。
“一蹴而就”,违背规律,却顺应人的天性。
③练习心态上的“抗挫”能力
宛洛最近几年,尤其是当了老师后发现,学琴者做不到慢练的另一原因,就是受不了慢练的“见效慢”这一特点。
我们总有一种“误区”,包括之前的我也有,那就是觉得做到慢练之后,一遍就能全部奏对、奏好。
事实上并不是这样,慢练只是慢练,有些暂时反应不过来的内容,暂时能力还达不到的片段,该错照样会错。
有些学琴者,这个时候就受不了了,觉得慢练无用。情绪一上头,越奏越快,越练越焦躁,错误也越来越多。
所以,想要做到有效的慢练,“抗挫”能力必须要有,而且还必须要在这个过程中,给“磨”出来。
先从想明白“慢练之后,照样还会出错”这点开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