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虎穴,缓解胁肋疼痛的神奇要穴

飞虎穴是中医经络学中足太阳膀胱经的一个穴位,位于人体的肩胛骨内侧,肩胛骨下角处。这个穴位对于治疗肩部、胁肋疼痛等症状有一定的疗效。
具体来说,飞虎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2.5寸。治疗胁肋疼痛时,可以通过以下步骤按摩飞虎穴:
1. 确定穴位:找到第1胸椎棘突,然后沿着脊柱旁开2.5寸的位置,即为飞虎穴。
2. 按摩方法:用拇指指腹按压飞虎穴,轻轻揉按,力度以感觉酸胀为宜。每次按摩1-3分钟,每日可按摩2-3次。
3. 注意事项:按摩时保持呼吸均匀,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造成不适。
需要注意的是,飞虎穴仅适用于治疗胁肋疼痛等症状,若病情严重或伴有其他症状,请及时就医。同时,按摩时也要注意个人卫生,防止感染。

相关阅读延伸:胁肋疼痛要穴——飞虎穴

随着生活压力增大、情绪波动频繁,许多人常感胁肋部胀满、疼痛,或隐隐作痛,或刺痛难耐,牵连至胸背,严重影响生活与心情。中医认为,此症多与肝气郁结、气滞血瘀或胆经不畅有关。对于这类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的痛症,人体有一个效果显著的穴位——飞虎穴(即支沟穴),堪称调理胁肋部疾患的“开关”

支沟穴

飞虎穴(支沟穴)

飞虎。飞,翱翔迅捷也;虎,威猛灵动之兽也。此名取其疏通之力迅猛如飞虎,能穿透阻滞,畅行气血。本穴为手少阳三焦经之经穴,五行属火,具有强大的清泄三焦郁热、疏通经络气滞的作用。其别名“飞虎”,更形象地喻示了其治疗胁肋、侧身部疼痛时,效如“飞虎”般迅捷有力。

飞虎穴(支沟穴)是调理胁肋疼痛的经典特效穴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过肩、颈、侧头部,并分布于胁肋部。《灵枢·经脉》载:“三焦手少阳之脉……上贯肘,循臑外上肩……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膈,循属三焦;其支者……下项,系耳后……其支者……出走耳前……”。当三焦经气机不畅,尤其是中焦气滞、肝胆郁结影响胁肋时,刺激本穴可起到通络、理气、止痛的关键作用。正所谓“经络所过,主治所及”。历代医家皆视其为治疗胁肋部各种疼痛(如岔气、肋间神经痛、肝胆疾病引起的胁痛)的首选穴位之一。

飞虎穴(支沟穴)的定位

飞虎穴(支沟穴)定位明确,取穴简便,是临床常用穴。定位方法如下:

取穴姿势:伸臂,掌心向下。

位置:位于前臂背侧,腕背横纹上3寸(约4横指),尺骨与桡骨之间的凹陷中。

简便取穴法:先找到腕背横纹,再找到肘尖(尺骨鹰嘴),两者连线中点下1寸(约1横指半)的凹陷处即是。或从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桡骨间)直上1寸取穴。

支沟穴定位

针刺飞虎穴(支沟穴)的功效主要是:

1. 疏肝理气,通络止痛(主胁肋痛):这是飞虎穴最核心的功效。对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胁肋部胀痛、刺痛、窜痛,针刺本穴能迅速疏通三焦经气,调畅肝胆之气机,解除局部经络的瘀滞,从而显著缓解疼痛。古籍《玉龙歌》明确指出:“胁肋疼痛针飞虎”《针灸大成》亦载:“胁肋疼痛:支沟、章门、外关”。临床常作为主穴或配穴治疗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石症、肝郁气滞型胁痛、急性扭挫伤引起的胁肋部疼痛等。

2. 清利三焦,通调腑气(治便秘):三焦主通行元气与津液,是水谷之道路。飞虎穴作为三焦经的经(火)穴,针刺能清泄三焦郁热,促进气机升降,推动肠道传导。尤其擅长治疗因气机郁滞(气秘)、郁热内结(热秘引起的便秘,常与照海、天枢等穴配伍。《类经图翼》记载:“凡三焦相火炽盛及大便不通,肋肋疼痛者,俱宜支沟泻之”。

3. 聪耳利咽,消肿散结:手少阳三焦经循行过耳、咽喉。针刺本穴可疏通经气,清泄少阳风热,对耳鸣、耳聋、咽喉肿痛有一定疗效。其通络散结之功,亦可用于治疗瘰疬(颈部淋巴结肿大)。

4. 辅助治疗热病、偏头痛: 本穴属火,有清泄少阳经热邪的作用,可用于辅助治疗热病无汗、偏头痛等。

支沟穴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定位及使用飞虎穴(支沟穴)缓解胁肋疼痛呢?

指压/按摩:

1. 用拇指指腹或指尖(可借助工具如按摩棒)按压在飞虎穴上。

2. 用力适中,以感到明显酸、胀、痛感为度(但非剧痛)。

3. 进行点按(持续向下按压数秒后放松,反复数次)或按揉(以穴位为中心进行小范围的环形揉动)。

4. 每次操作3-5分钟,左右手交替进行。尤其在胁肋部感到不适时操作,效果更佳。

5. 配合深呼吸(吸气时放松,呼气时按压),有助于疏解郁气。

艾灸:

1. 对于虚寒或气滞引起的胁肋隐痛、遇寒加重者,可采用温和灸。

2. 点燃艾条,距离穴位皮肤约2-3厘米,以局部感到温热舒适、无灼痛感为宜。

3. 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微微红润。

专业针刺(需由执业中医师操作):

对于急慢性、顽固性胁肋疼痛,针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

常规直刺0.5-1.5寸。进针后运用提插捻转手法,力求针感(酸、麻、胀、重)向肘部或胁肋部传导(即“气至病所”),疗效更著。

常配伍阳陵泉(筋会,主胁肋痛)、太冲(疏肝要穴)、期门或日月(局部取穴)等穴,以增强疏肝利胆、通络止痛之效。

重要提示:

自我按摩和艾灸可作为日常保健和轻度不适的缓解方法。

若胁肋疼痛剧烈、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黄疸、呕吐、咳血等症状,务必及时就医,明确诊断(排除肝胆器质性病变、胸膜炎、带状疱疹、骨折等严重问题),切勿仅依赖穴位治疗延误病情。

专业针刺治疗需由经验丰富的中医师进行,确保安全有效。

飞虎穴(支沟穴)作为调理胁肋疼痛的“利器”,其效验历经千年验证。无论是日常保健按摩,还是专业针刺治疗,坚持运用此穴,对于疏通侧身气机、缓解胁肋之苦,常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效。正所谓“胁肋疼痛寻飞虎,气机通畅痛自无”。

以上就是我们今天分享的内容,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我是中医针灸阿凯,关注我,每天分享中医知识。

版权声明:本文图片部分文字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删除,本文仅作为科普宣传,不涉及商业用途,切勿自行操作或服用药物,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发布于 2025-06-23 16:15
收藏
1
上一篇:大寒时节,必做6小事保血管养阳气,温馨提醒家人共享健康→ 下一篇:体检查出斑块与脂肪肝?中医穴位按摩助您心慌心梗无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