疼痛难耐?揭秘人体6大“疼痛开关”,轻松按下即刻缓解!别忍着!

人体自带的“疼痛开关”指的是一些自然的方法,可以通过按压特定的穴位或部位来缓解疼痛。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疼痛开关”:
1. "合谷穴":位于手背侧,拇指与食指的根部交汇处。按压这个穴位可以缓解头痛、牙痛、感冒等。
2. "内关穴":位于手腕内侧,腕横纹上2寸处。这个穴位对于缓解心悸、胸闷、胃痛等有效。
3. "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膝盖下缘向下四横指处。按压这个穴位有助于缓解胃痛、消化不良、腹泻等。
4. "太阳穴":位于头部两侧,眉毛上方,按压可以缓解偏头痛、眼疲劳等。
5. "三阴交":位于小腿内侧,当脚踝骨上四横指处。这个穴位对女性健康尤其有益,可以缓解月经不调、痛经等。
6. "涌泉穴":位于脚心,第二、第三脚趾的根部。按压涌泉穴可以缓解头痛、失眠、高血压等。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疼痛,但对于严重的疼痛或疾病,还是应该及时就医。此外,每个人的体质不同,对按压的反应也可能不同,因此在尝试这些方法时,最好先咨询专业医生的意见。

相关阅读延伸:疼,别忍着!人体自带6个“疼痛开关”,按下就能缓解

头痛、牙痛、心口痛

疼痛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

当疼痛发作时

是忍忍熬过去,还是马上吃止痛药?

不同部位疼痛该如何缓解?

身体疼痛不是忍忍就过去了

长期忍受疼痛免疫力会降低

当前,疼痛已成为继心脑血管疾病、肿瘤之后的第三大健康问题。常见慢性疼痛包括长期颈肩腰腿痛、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三叉神经痛、骨质疏松痛、糖尿病周围神经痛、恶性肿瘤疼痛等。

很多人对于慢性疼痛存在误区,认为疼痛不需要治疗,忍忍就过去了。研究证明,长期忍受疼痛折磨的人,因为免疫力降低就会引起其他一些疾病,比如容易感冒;中枢神经系统退化特别严重,比如脑软化;疼痛甚至和老年痴呆也有密切关系。

不是所有疼痛都能靠止痛药缓解,疼痛程度较重或疼痛部位发生变化,要及时就医。临床上通常把疼痛分为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每个人对疼痛忍耐力、感受程度不同,等级划分仅作为参考。

人体自带“疼痛开关”

按一按就能缓解

其实,人体多个穴位都有止痛作用,轻轻按揉就能起到缓解疼痛的作用。往下看,速速解锁“疼痛开关”↓

01

头痛开关:印堂穴、太阳穴

头痛时,用手指从印堂穴向上沿前额发际推至太阳穴,往返3~4次,再用大拇指和其余四指在穴位上有节律性地提捏,从头顶到颈部,往返4~5次。按摩这两个穴位,能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缓解头痛、头晕。

动作宜慢不宜快,不要用力过猛,稍微有点力度即可。如果头顶痛,也可以按揉百会穴5~10分钟,或用梳子梳头,以达到刺激百会穴的效果。

02

牙痛开关:合谷穴、下关穴

牙痛时,可以用手指或指关节按压疼痛一侧的合谷穴、下关穴,按压3~5分钟就可以起到缓解牙齿酸痛的作用。体质较差的人,不宜给予较强刺激。

合谷穴在右手拇指内侧横纹对应左手虎口处,下压就能找到;或食指拇指并拢后,虎口出现隆起肌肉旁边的凹陷处,就是合谷穴。

下关穴位于耳屏前一指的凹陷位置,可以用中指沿一个方向按揉1分钟,不仅能缓解局部牙龈肿痛,还能清热泻火。

03

心口痛开关:内关穴

心脏不好的人若突发心绞痛,除了含硝酸甘油,还可按内关穴,一般需按5分钟,能活血通络、止痛。

内关穴属于心包经,从腕横纹向肘部方向,三横指处(大概腕横纹上2厘米处),位于手腕中部,屈掌时可以摸到两个鼓起来的筋(掌长肌腱和桡侧腕屈肌),两个筋的中间就是内关穴。

04

胃痛开关:足三里、内关穴

治疗胃痛,需要理气,足三里是胃经的合穴,按揉这里能疏通胃气、和络止痛。

足三里位于膝关节以下三寸位置的胫骨前缘,向外量一寸。三寸即本人的四指并拢后,指间关节连在一起的位置;一寸即一个拇指的宽度。每分钟按压15~20次,每天按摩5~10分钟。

内关穴也是治疗胃肠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对胃痛、恶心、呕吐等胃肠症状有确切的疗效,每次按压15~30分钟,按揉需要用力,否则难以达到效果。经常按揉内关穴,还可以对胃起到保养作用。

05

腹痛开关:神阙穴

神阙就是肚脐。中医认为,神阙位于中下焦之间。揉、摩神阙穴能温通血脉,调和中下焦,疏通胃肠气。

腹痛时,可以用掌根揉神阙穴10分钟左右,每日2~3次,能起到一定的止痛作用。

06

腿痛开关:伏兔穴、膝眼穴、解溪穴

伏兔穴在大腿前部中间,离膝盖一掌的距离;膝眼穴位于膝盖骨两侧的凹陷处;解溪穴位于小腿与足背交界处的中央凹陷处。

按摩这3个穴位的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伸曲和旋转练习,能起到舒筋、活血、镇痛的功效。

这些缓解疼痛的小妙招

你都掌握了吗?

快转发给相亲相爱一家人吧~

综合《晚间新闻》《生活圈》

来源: 央视一套

发布于 2025-06-23 16:15
收藏
1
上一篇:汉语拼音变音变调规则解析与应用 下一篇:中秋时节如何养生?中医专家为您揭秘传统佳节健康之道